如果说古代诗人中女子比较少,那么能写禅诗的女子更可谓凤毛麟角,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,大多数女子的诗歌都是以婉约抒情为主,就像唐代四大女诗人,宋代的李清照、朱淑真等。似乎女子以抒情为主的写作风格讲起禅理来总会给人以违和感,远不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,但真是如此吗?我本期要分享的这首禅诗,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,从这首诗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发布日期:2021-5-13 9:04:57 访问次数:912
我国诗歌史发展这么多年,可谓是各种类型的诗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,而这其中有一类很特殊,那就是禅诗。这些诗歌都富含禅理禅味,让人读之如当头棒喝,总能发人深省,就像六祖慧能的五言禅诗《无相偈》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不过所谓禅诗并不是只有佛门弟子写的才算,只要是诗中蕴有禅理就算,就像李白的《山中问答》“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”其实也算是禅诗。
如果说古代诗人中女子比较少,那么能写禅诗的女子更可谓凤毛麟角,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,大多数女子的诗歌都是以婉约抒情为主,就像唐代四大女诗人,宋代的李清照、朱淑真等。似乎女子以抒情为主的写作风格讲起禅理来总会给人以违和感,远不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,但真是如此吗?我本期要分享的这首禅诗,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,从这首诗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一位尼姑,名字已不可考。但是这首诗却流传千年,至今读之仍让人豁然开朗,颇有陆游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感觉。
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在冬去春来之际,尼姑脚踩芒鞋,踏遍四方,只为寻找春的踪迹,但是却怎么也找不到。后两句则是写无奈之下尼姑只能黯然归来,正好偶见一枝梅花,尼姑不由会心一笑,拈起梅花放在鼻端轻嗅,原来自己苦苦寻觅的春的踪迹,早已在枝头绽放。
这首禅诗并不像其他很多禅诗一样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,但是它依然让人觉得醍醐灌顶,而且它带给人的感悟更像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春雨,不激烈但隽永。所以禅诗和写作风格并无关系,不管是当头棒喝的阳刚,还是润物无声的抒情,只要能让人明悟禅理,便是高明的禅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