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发布日期:2022-6-22 8:50:11 访问次数:854
盖起古诗词这座文化高塔的,不只是诗仙、诗圣、诗佛等文坛名家,还有无数个小人物。他们的存在,让诗词的世界异彩纷呈。唐代的张打油究竟是书生还是农人,我们不得而知,但他发明的打油诗却是生命力最强的诗体之一;宋代文人林升的生平史书没记载,但他的“山外青山楼外楼”,却流传至今。无数经典作品,一次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高手在民间。
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,也是两首来自民间的诗作。它们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,意境和遣词水平并不算高明,但却十分有趣,因为它们是两首猜字谜诗。所谓猜字谜诗,就是要根据诗面打一个字。猜字谜诗和一般的诗作不一样,不但要能理解诗的意思,还要从字里行间找线索,这就很考虑智商了。
据说乾隆年间,有几位赶考的才子打算渡江赶考,来到江边看到一条船。正欲上船时,老船夫一眼就看出他们是读书人,便有意拿当地的诗谜来刁难他们,他念了首诗,并表示只有猜出了诗的意思,才能送他们过江。才子们欣然同意,全诗如下:
半边有毛半边光,半边有味半边香。
半边吃的山上草,半边还在水里藏。
这首诗28个字中,出现了6个“半”字,写得是很有意思的,它的谜底是一个“鲜”字。首句半边光的是鱼,半边有毛的是羊;次句半边有腥味的是鱼肉,半边有香味的是羊肉;三、四两句半边吃山上草的是是羊,半边藏在水里的是鱼。这是一个典型的拆字手法,把左右两边拆开来解。
当时才子们听完后都懵了,个个百思不得其解。正在此时,一位过路的民间姑娘听见了,便对船夫说自己能解开这首诗。说完她也念了一首28字的小诗,并称这首诗就是谜底。她的诗是这样的:
水里游鱼山上羊,东拉西扯配成双。
一个不吃山上草,一个不会水中藏。
听完姑娘说这首诗,才子们自然明白了谜底是一个“鲜”字,个个惭愧不已,船夫听完对姑娘也是赞叹不已。其实船夫的这首猜字诗,只是最简单的一首,才子们之所以答不出来,就是因为他们平时缺少生活经验,只知道读死书。而过路的姑娘能轻松破解,就是因为她对生活有极强的体验。
民间像这种谜语诗还有很多,基本上都是将平时大家常见的事物融入诗里,每一首都十分耐人寻味。或许在很多人看来,这种小诗算不得多有意境,遣词的水平也不算高明,但它却让我们明白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以及汉字语言艺术的多变。最后笔者再给大家出一个经典谜语诗,看看大家是否能猜得出来:
何人经商出远门,河水奔流不见影。
千柯木材火烧尽,百舸争流舟自沉。